小雪时节话养生

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望文生义小雪节气是指天气开始降雪,虽然初雪雪量小,但已提示了阳气潜藏,阴气渐盛,气温降低,转入严寒的冬天。

肾压抑烦躁

小雪气节后,气温继续下降,是阴寒持续增加的过程,天气多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影响,变得情绪低落或感觉压抑烦躁。从中医角度来说,抑郁发生多由七情过激所致,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生活中人们常出现的七情变化,一般情况下并不致病。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绪刺激下,才会影响到人体正常生理,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诱发血压波动等不良反应。每到这时,应调节自我心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节喜制怒;多晒太阳、多听音乐,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增强体质。“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此时节的养生重点是“养肾气,温暖情绪。”

“冬三月,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无抚乎阳,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早睡以护阳气,晚起以养阴气;冬季应早睡晚起,最好不要迟于22点休息。如果超过1点还不休息,人的免疫力容易下降,加之小雪节气后气温下降明显,太晚休息更易生病。睡觉时不要贪暖而蒙头睡,否则会因缺氧而感到胸闷或梦中惊醒、出虚汗。此节气较立冬节气更冷,寒性凝滞,易使气血凝结阻滞,导致身体疼痛。因此,应加强腿脚保暖及藏阳养肾。减少寒冷、大风天外出时间;穿保暖的裤子、鞋袜;每晚睡前泡脚,最好用绿茶、新鲜姜片、花椒、白米醋各2两煎水,水量以没过脚踝为宜。可活血化瘀、散寒祛湿。如边泡脚边搓腰(两手抚腰,上下搓动)更好,可疏通经络、温肾壮腰。用热水泡脚亦能刺激足底穴位,提高机体抗寒能力。

“冬应肾而养藏”,小雪节气是补肾的好时机。但要科学进补方可使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肾在五行属水对应黑,平时可多吃些黑色的食物,以补养肾之元气,如紫米、黑木耳、黑豆、黑芝麻等。同时,此节气燥气较重,加上穿得严实,体内热气不易散发出去,以致生“内火”。多吃些清润食物,如白萝卜、白菜、豆腐、香菇、海带等,最好是煮汤食用,既暖和又能清内火。冬季进补贵在相宜,血瘀质不宜大补,因为血脉不通,造成“补而不达”,反倒淤积成毒,加重血淤。适宜吃一些降血脂、温补性食物和益肾的食品,如苦瓜、玉米、荞麦、胡萝卜、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腰果、芡实、山药、核桃等。

祛除阴邪守护阳气

首先是“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伤阳气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很容易忽略的一点是,寒邪伤阳气这个过程有两种,一种叫“暴作”,一种叫“缓作”。暴作可以简单理解为急性的情况。比如今天降温,但衣着不够,受寒感冒了;或者贪嘴吃了冰淇淋,一会儿肚子不舒服腹泻了。“暴作”是由于机体气血不足,正气不足以抵御寒邪所致——注意,这里“不足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你的正气与寒邪的程度差别。同样吃一个冰淇淋下去,有的人不腹泻,有的人腹泻,这就是机体本身正气差别所致。因此预防暴感寒邪而作疾病,关键在于提高自身正气。当代许多女性盲目追求骨感美,过度减肥,以至于气血大虚,冬天出门都要带个坐垫,不然就要痛经腹泻,此实在太过了。

“缓作”,则更容易被忽略。许多人不知不觉之间就出现了“虚寒”的情况——比如,也没见经期吃生冷之品,怎么忽然就宫寒痛经了;以前还能喝点冰镇啤酒,怎么现在稍微凉一点的食物就受不了了。需知,人体阳气是有限的,消耗一分,便需要时日才能回复,比起暴感寒邪,每日生活中不注意,时不时受寒——比如长时间习惯喝冷饮,或者早上起来喝冷开水;又如进食过多的生冷水果;亦或是天冷之时不及时增加秋衣秋裤,或者长期光脚在地上走,使得下肢冰凉等等——这种行为往往使得阳气没有足够的恢复时间,不停地被消耗,故而更加伤身。且由于这种缓慢的消耗过程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故不像暴感寒邪那般有明显的症状,可以提醒人们及时修正不良行为。

合理添衣注意锻炼

生活中,寒邪与风邪、湿邪多有兼夹致病,这也是需要留意之处。寒邪往往与温度有关,降温之时大家也都懂得添衣加被,本不容易受寒,但风邪善行数变,最能令毛孔、体窍开泄,进而使寒气入体,所谓“风开路,寒进入”是也。冬天衣着,躯干四肢自然裹得严严实实,但口鼻、颈部、脑后等部位往往失于顾护,以致感受风寒。在我国南方,很多小孩往往因为家长给他们穿得太多,运动之后反倒热出一身汗,毛孔舒张,风寒由此入侵而作感冒。寒邪伤及阳气之后,会引起脏腑功能衰弱而致水湿停留,这在沿海地区更为常见。湿邪同样也会伤及阳气,且往往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使得人体不能及时吸收营养、化生气血,故寒湿交裹,往往疾病缠绵难愈。

防寒,从根本上讲是时时要注意锻炼,增加抵抗力,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其次在冬季要注意避寒就温,不仅仅是要避开那些短时间内大量刺激的寒邪,更要小心每日不经意间的受寒——不一定要每天起来喝生姜水,但不妨记得“不可不饮,饮必热水”。不仅要注意增添衣物,更要注意衣着适度且全面——不要求穿多厚,能够挡风保暖,身子觉得不冷即可,但务必注意要把缝隙之处遮挡起来。

预防受寒适度进补

寒邪另外还有两个特点,即寒性凝滞,寒主收引。寒气秉冬季闭藏之气,故侵袭人体之后也以气血滞涩不通,肢体拘急为主。“不通则痛”,气血运行不畅,经气凝滞,则易产生各种类型的疼痛,因此寒邪致病,往往有疼痛的表现,反过来说,如果身体常有疼痛,譬如痛经、胃痛、腿脚抽筋疼痛,往往也要考虑自己是否有保暖不及、受寒的情况存在。在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受寒”在当下是不明显的,如有的女性为了美丽,冬季裤子偏薄,当时问她是否会寒冷,她表示不会,甚至触摸局部皮肤温度也正常,但往往这样穿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痛经或者腹痛、腰冷痛的情况。

寒性凝滞气血,往往多发于形体远端以及肌肉薄弱之苗窍处。上面说了“不通则痛”,反过来,“通则不痛”,气血运行旺盛之处,入胸部、大腿等,往往不容易出现寒滞经脉的情况。但肢体远端的手指、脚趾以及耳朵、头部的风池穴、风府穴、太阳穴等地方,由于肌肉不足,气血运行也相对不旺盛,易受寒邪所凝滞。故冻疮、痹症、麻木不仁等情况往往易在这些地方发作。

寒性凝滞收引,对人体气血及养生保健的影响,还有一个值得特别一提的地方。寒之收引凝滞,实际上是天地“闭藏之气”的一种表现。此时人体阳气从体表收进脏腑,故出现四肢阳气弱,脏腑阳气足的情况。阳气足则功能旺盛,因此人们主张冬季进补,一方面是因为吃些温热性的食物能够驱寒,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冬季脾胃阳气旺盛,能够更好地消化吸收,也正是因此,人们往往在冬季会更有食欲一些。但是凡事过犹不及,阳气内藏虽然能让脾胃功能提高,但同样的阳气本身也运行较为迟缓,进补过多,反倒会滋生内热。很多人冬天进补,之后反倒各种上火,口臭、便秘、口腔溃疡、睡不着觉、燥得慌,就是进补过度湿热内生所致。“冬吃萝卜夏吃姜”,姜有散寒之功,夏天阳气外浮又贪吃冷饮,故脾胃多寒,需呀用生姜散一散寒;萝卜则是降气、散气、消食之品,冬季进补太过,吃萝卜清火顺气,正合时宜。

调节情绪、调节抑郁。小雪节气由于夜间时间越来越长,白天时间越来越短,天气时常阴冷晦暗,再加上树叶凋零,寒风瑟瑟,人们的心情很容易受到影响,引起心理上的一些感伤,尤其是抑郁症患者,容易加重病情。小雪节气要重视调神养生,节制欲望,保持乐观。饮食上可以吃些菠菜、猕猴桃等富含有叶酸食物,粗面粉制品、谷物、动物肝脏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此外香蕉、牛奶等可以改善不良情绪。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听音乐,看喜剧等也可以调节情绪,释放不良情绪。御寒保暖、预防感冒、心脑血管及胃肠疾病。寒冷可以导致呼吸道功能降低,是引起感冒、肺炎、老慢支等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因素。

小雪节气应积极运动,强健体质;经常开窗通风,注意保暖。寒气除伤阳外,另有凝滞、收引的特性,可令人体血行不畅、筋脉收缩,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小雪节气要注意保暖,避免情绪激动,避免过早过晚出门锻炼,以防寒冷刺激。可多吃一些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红心萝卜等。寒冷天气人们的食欲旺盛,食量增加,胃肠的负担也因此加重,而且,因冷食可引起胃肠不适,所以,小雪节气应该避免暴饮暴食,少吃油腻、刺激性及生冷食物,戒烟、戒酒,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心境,对胃肠系统做好保护。

日常起居

冬季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活动趋向休止,因此,小雪节气要为第二年春天做好养精蓄锐工作。应该早卧晚起,保证睡眠;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即头部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不能受风寒,所以,外出时要穿戴帽子、围巾,保护阳气;“若要安逸,勤脱勤着”,小雪节气要做到衣服酌情增减,随增随减,在温暖的室内不要捂得太严,以温暖不出汗为好,到温度较低的地方要及时添加衣服,避免一冷一热;注意脚部保暖,经常用温热水泡脚、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

饮食调养

宜食温润食物。“秋冬养阴,无扰乎阳”,小雪节气既不适宜吃生冷食物,也不适宜进食过于燥热的食物,以防内热出现口鼻干燥、口腔溃疡,大便干燥、口干口苦、面部痤疮症状。对于体寒者,宜适当吃一些温补食品,如羊肉、牛肉、鸡肉等。

对于容易上火的人,日常饮食以清淡为原则,如大白菜、萝卜、莲藕、香蕉、梨和苹果等。白菜、萝卜都是这个季节的当季食物,而且,白萝卜能清火、降气、消食,适合这个节气里食用。

宜食补肾食品。冬季则应当以保养肾脏为主,宜吃益肾食品,如腰果、芡实、山药、栗子、白果、核桃等。黑色入肾,所以,黑色食品如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枣、黑木耳等,也都有很好的补肾功能。

药膳调养

小雪节气天气寒凉,适合药膳进补。如杜仲牛膝汤可以补肝益肾、强腰壮膝;莲藕鲤鱼汤可以滋补气血、滋阴补肾;香菇枸杞牛肉煲有健脾补肾养肝的功效;黑豆羊肉炖当归补血益肾;荸荠冰糖饮泻内火;粥类如益智仁粥有暖肾;党参枸杞粥、山药粥、茯苓粥等有健脾益肾的功效;小麦粥、大枣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养心除烦;萝卜粥消食化痰等等。

喝水忌渴

口渴时再喝水,身体已处于缺水状态。平时多饮水可促进新陈代谢,防治机体干燥和内热。每天早晨空腹喝一杯温开水,还能降低血液粘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运动调养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小雪时节,要持之以恒进行自身锻炼。动能升阳,动助血行气畅,通过运动,可以改善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氧供应,使人精力充沛。运动还能减轻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晨练习惯的老年人,最好将锻炼安排在日出后或者午后,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运动之前要做好热身运动,运动以温和的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快步走、打太极拳等。运动过程中要避免大量的出汗。

多晒太阳

多晒太阳,对身体也是有好处的。我国传统的医学理论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助发人体的阳气。特别在冬季,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而人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冬天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阳气、通经脉的作用。

少吃寒凉

少吃寒凉食物,少喝咖啡、烈酒,少抽烟、少吃大鱼大肉,过于麻辣的食物最好不要吃,这会更助长体内的“内火”。冬天肾气旺,而咸入肾,因此要少吃咸味食物,防止水盛克火,对心脏不利。如螃蟹、蟹黄、鸭血、墨鱼、猪血、文蛤等。此外,保护肾气要少寒凉,少咖啡、少烈酒,少抽烟,少大鱼大肉,同时大热、滋腻的进补品也尽量避免。冬月不可多食葱,令人发疾。此时节忌吃腰子、芋头、胡椒、花椒、韭菜、獐肉、猪肉。《本草纲目》言“惟十二月可食芋头,他月食之发病。”《金匮要略》“冬三月,勿食猪羊等肾。”《千金方》“十月勿食椒(胡椒、花椒),伤血脉。勿食韭,令人多涕唾。勿食霜打熟菜,令人面上无光。勿食獐肉,动气。勿食猪肾,十月肾旺也,不令死气入肾。”《白云忌》“十月忌食猪肉,发宿气。”

保证睡眠

小雪节气要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寒能力。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另外,养生专家提醒,人们之所以感觉身体发冷,多是阳气不足。中医有“动则生阳”的说法,因此建议市民多做一些锻炼,以室内运动为好,如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不要太剧烈,以免伤了气血。饭后最好散散步,不要吃了饭就躺下或坐下。对于有晨练习惯的老年人来说,这段时间里,最好将锻炼安排在日出后或者午后。由于这一阶段室内外温差较大,到户外活动时,要注意提前做好热身运动。

揉太溪穴

揉按“太溪穴”,温润营养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太溪穴”是肾经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头,生命的原动力。每天只要坚持揉按或者敲打刺激“太溪穴”,就能够调动起生命的原动力,气血才会上达于面,下行于足。揉按“太溪穴”在每晚上9点,一次按30下。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用手指按揉,按揉时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觉,每天坚持揉按能够御寒健肾防冬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肛肠网 » 小雪时节话养生

赞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