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时节话养生

“三伏天”是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称,是夏季最闷热、潮湿,高温的时间段。古人将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也就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初伏)到第四个庚日(中伏)最后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末伏)大约为40天左右称为“三伏天”。三伏期间,不仅酷热难耐,是一年中养生的关键期,这个特殊的节气合理的调理身体,不仅能预防疾病,还能“冬病夏治”。

巧用三伏治冬病

中医认为三伏特殊的气候环境可以帮助我们“逼”出体内的寒气和湿气,这是中医学“天人相应”、“春夏养阳”的具体体现。三伏养生对于一些冬季加重的健康问题,例如风湿性关节炎、哮喘、鼻炎、脾胃虚寒等,都有一定的帮助缓解的作用。目前比较常见的“冬病夏治”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选择适宜的穴位进行“三伏”贴或者艾灸;二是拔罐。这两种方法比较安全有效。建议大家可以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时间一般选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贴敷治疗。为了巩固疗效和了解病情,大家可以冬季再到医院复诊,了解身体情况。

夏练三伏强身体

我们民间有句俗语,叫做“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最热和最寒的季节去进行一些身体的锻炼可以提高人体对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从而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现代研究也表明,人体在非常炎热的环境中,体内会产生一种应急蛋白,帮助人体对抗暑热的伤害。因此很多懂得养生的人们都会在三伏天去锻炼身体,练就自己不避寒暑能力,游泳、太极都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在这里大家一定要记住一点:不可在高温时间段去锻炼,尤其是体质虚弱人群和中老年人群,否则会有中暑的危险,对健康反而不利。

谨记三病要预防

三伏天是非常好的调理身体机能,恢复身体平衡的时节,巧妙的运用炎热的三伏季节还可以帮助我们出道身体的一些小毛病。但是大家也不要忘了,三伏也是疾病高发的时节,在调养身体的同时,大家一定要先做好一些三伏常见疾病的预防。

1、防中暑。对于一些经常在户外工作或者活动的人群来说,三伏天炎热的环境可能会使人出现中暑的症状,预防中暑是三伏时节必须要做的。除了避免酷热天气长时间外出工作、适当的降低体温外,大家还可以通过拍打腋窝(极泉穴)帮助解热,预防中暑。

2、防腹泻。夏季食物腐败的速度加快,大家一定要合理的保存食品,警惕辨别变质食品,以防食用到不新鲜的食物而导致腹泻。同时,由于炎热的气候,使得很多人饮食上会贪生、贪凉,这也是不可取的。冷饮、冰棒吃多了会导致湿寒入侵,不仅会导致腹泻腹痛,还会损伤脾胃。

3、防空调病。三伏天虽然气温炎热,也不要长时间呆在空凋房间内,经常开窗透气,适度运动。一是因为空调房间空气不循环,使人产生不适;二是长时间呆在空调房内会将冷气闭塞在体内,使寒气入侵;三是阻断了人体正常的排汗功能,使人体出现肌肉关节疼痛、头痛无力,发烧发冷等。

三伏天饮食

“三伏”中的“伏”意思是阴气受阳气的逼迫而伏与地下的意思。 “三伏”时节人体的阳气充足,甚至是过旺,而身体的阴气较弱,容易身体机能失调,出现问题。因此三伏天的饮食可以多选择一些甘凉的食品来平衡身体状态,例如:西瓜、绿豆、银耳、茭白等。

三伏气温炎热,经常吃些苦味食品。人们会因为高温湿热的天气有明显的疲劳感和烦躁感,这时大家可以在自己的饮食中适当的增加一些苦味食品,例如:苦瓜、苦荞麦、苦菊等。这类苦味食物虽然不好吃,但是可清心降暑、防上火,帮助我们消除疲劳之感,更能开胃健脾,促进食物,恢复精神状态。

三伏季节阳气旺盛,人体阳气大大升发,而阴气较弱,体内的凝寒之气易解,稍微一运动就会大量出汗,如不及时补水,身体津液不足、缺水就会机能失调,对健康不利。三伏天饮水养生,除了及时的补充水分外,在饮食中可多增加含水量丰富的茶类、汤类、水果类食物。

多吃益气养阴食品三伏天酷暑难耐,人们外出活动会大量出汗,很容易耗气伤阴。用人们的老话说,三伏“无病三分虚”,因此饮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益气养阴的食品。例如:山药、银耳、木耳、莲藕、鸭肉、蜂蜜、大枣等。

三伏养生五要点

夏季人体的阳气升散外发,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在机体脏腑外面,肌肤腠理常处于开泄状态,经常出汗以适应暑热天气,因此,机体很容易表现脏腑功能紊乱,并容易形成气虚,出现身体乏力、饮食减少等症状,甚至发生中暑、肠胃失调等病症,影响健康。但与此同时,这个季节也是我们调养身心的最佳时节。据中医养生理论,三伏季节健康养生做好以下五点。

宜补阳。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理论,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三伏天气温最高,自然界的阳气也最旺盛,同时人体的阳气也最充沛。因而中医养生主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趁着三伏天这个好“天时”,最适宜温补阳气,驱散寒邪。从中医角度讲,有些疾病是由于外感风寒、湿暑燥火等邪气所致。而在三伏天补阳气,人体正处于散发的时令(皮肤毛孔舒张,气血流通旺盛),此时补阳可以去除冬季内伏寒邪,达到其他季节治疗所达不到的双重功效。一旦风、寒、湿、暑、燥、火等邪气被赶出体外,不但疾病能更好地治愈,将邪气排出后,人在炎热的环境里也不会闷热、烦躁。

宜食补。三伏天湿气极盛,湿性重浊,易与热结而湿热交蒸,湿遏热伏,汗液难以蒸发、排泄。湿邪最易伤脾,常使人四肢发软、胸闷、食欲不振。且湿热下注,可致肠炎、痢疾等疾病。因此此时饮食要以清淡为主,有营养、易消化、忌生冷油腻。在食补时,以下几点十分有益。

瓜菜清热 冬瓜、黄瓜、苦瓜、山药、芹菜等都是清热祛湿佳品。黄瓜生吃最好,苦瓜是体热者最好的选择,炒冬瓜籽可以祛湿,把西瓜皮洗净炒菜吃也能清热,薏米红豆可达到良好的祛湿效果。

流汗过多可耗气伤阴。因此,多吃酸味食物可起到预防作用,且能生津解渴,增强食欲,帮助消化。酸味食物包括很多水果,如柠檬、乌梅、山楂、番茄、葡萄、菠萝、芒果、猕猴桃等。

宜有度。夏天人体阳气最重,中医养生讲究的原则之一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夏季切勿贪凉,用冷饮解暑降温、食用凉菜未尝不可,但不知节制则对身体有害无益了。至于是否要趁三伏天喝热汤逼出体内累积的寒气,要视个人体质而行。勿贪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宜大量饮用含有菊花、金银花、荷叶等祛火中药成分的凉茶类饮料。

宜缓动

夏季,人们本来就容易出汗,如果锻炼,更容易汗出如浆,甚至有人希望借助高强度运动达到运动健身的效果。健身值得提倡,但运动过度则会损伤身体机能。人们应该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适度锻炼,如练太极拳,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

宜补水。补水养生是三伏天的重中之重。三伏天稍动就容易大汗淋漓,继而产生强烈的口渴感,要按出汗量饮水,不能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还要定时喝水,白开水、茶水等就是比较好的选择。其中,中药饮品以防暑清热饮、防暑和胃饮及利喉清咽茶居多。

夏季养生,首重在“养”。我们要按照中医理论,科学养生。中医最注重的就是平衡,因此,我们在养生之时,更要注重平衡,补益有度,以便获得更好的养生效果。

三伏养生8注意

1.饮食清淡适口。酷暑难耐的三伏天,最易引起脾胃功能变差,食欲减退,这个时候如果再吃一些大鱼大肉的油腻食物,就会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增加脾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等肠胃疾病。

适宜吃的食物:苦瓜、丝瓜、黄瓜、冬瓜、马齿苋、银耳、莲子、莲藕、绿豆、红豆、薏仁、西瓜、甜瓜、柠檬、桃子、葡萄、梨、苹果等,这些食物能很好起到清热、解暑,提升食欲等效果;还可常喝绿豆汤、酸梅汤、银耳百合木瓜羹、冬瓜海米海带汤等。像大料、辣椒、桂圆、荔枝、榴梿等要少吃。

2.多吃全谷类的面食。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说明面食在伏天对人体的重要性。面食能为我们很好地弥补由于大量出汗而损失的蛋白质和维生素B族以及一些矿物质,但这个面食一定不是加工精制的白面,而是没有经过加工过的全谷类的面食(如小麦粉、燕麦粉、荞麦面等)。

3.多吃红色食物。按中医的五行学说,夏季是养心的时节,而红色入心。因此,我们应首先注重“心”的保养。饮食方面着重红色食物的选择,比如红豆,中医认为它具有祛湿利水的功效,而在营养学上它含有丰富的钾元素,钾元素是维护心脏、稳定血压的重要元素。进入伏天以后,由于天气闷热潮湿,人体会变得湿气重、出汗多,摄入适量的红小豆就可以弥补从汗液中流失的钾元素,同时还可以祛湿气。此外,像红芸豆、红米、红花生、红枣、樱桃、西红柿、甜菜根、西瓜等,对于加强心脏功能的调理都是不错的选择。

4.少吃生冷食物。夏季阳气最旺盛,而三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阶段,有助于人体驱寒补阳,这个时节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节,应少吃生冷的食物,比如冰镇西瓜、冰镇啤酒、冰镇饮料、冰淇淋等。有的人在酷热的三伏天里,常常喝冰水或冰饮料来解渴,虽然当时过瘾,但过后对身体伤害很大,过食生冷,寒性收引、凝滞,不利于身体散热,日久易形成“寒包热”病症,且久食寒冷,易伤及脾胃阳气,容易形成胃脘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症。

5.切忌过度运动。夏季是养心季节,而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出得过多易损伤心气,心气不足则易生悲。从营养学角度来说,身体排出大量的汗液,会造成一些矿物质的流失,如钾、钙、钠等,这样就容易引起萎靡不振、四肢无力、心慌气短、恶心呕吐等中暑症状。因此,三伏天运动,不适宜大汗淋漓,而以微微出汗为好。

6.避免空调温度过低。在三伏天里,时常会遇到“冰火两重天”的情景,外面的气温高得让人无法忍受,走进屋子里,空调的温度又开得很低,虽感觉很是爽快,但极易造成身体不适,引起感冒等症状。建议大家把室内与室外的温差控制在5℃~8℃之间,不能开得过低,否则室内外温差太大,反而容易中暑或感冒。

7.佩戴香囊。夏天的暑热与湿气,都是中医所说的致病“邪气”。邪能生病,而把芳香药物装进袋子随身携带,就可以起到“辟邪驱瘟”的作用。佩戴香囊是民间长久以来的习俗,也是中医防病治病的方法之一。囊中多用芳香开窍的中药,具有提神醒脑、散风驱寒、防虫祛湿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香囊里选用的药物含有大量挥发油,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不仅对预防感冒、增强呼吸道功能起到一定作用,还可防蚊驱虫。制作香囊常用的药物有:艾叶、藿香、佩兰、金银花、砂仁、冰片、菊花等。

8.保证睡眠充足。夏季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阳气消耗过多,体能消耗也大,容易疲劳。因此,夏季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首先应做到起居有律。其次应注意卧室清爽通风。第三要保持平静的心境,力求“心静自然凉”。第四要有适当的午睡时间,夏季午睡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有利于下午的工作和学习。

伏天时间算法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三伏时节的民俗

头伏。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夏至数伏时正是蔬菜青黄不接断档之时,也因伏天时特炎热,汗流浃背的人们都愿在此时弄些简单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饭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饺子、面条、烙饼的食俗。

二伏。二伏天是暑天最热之时,主妇们都爱在此时制作简捷又顺口的面条做主食,所以称“二伏面”。

三伏。三伏天时节还要吃烙饼摊鸡蛋。每年的三伏,都在立秋以后,气候已比中伏凉了一些,主妇们完全可站在炉前为家人烙饼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肛肠网 » 入伏时节话养生

赞 (38)